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跖痛症是指发生于跖骨头下方的前足疼痛,可由解剖结构异常、病理性或医源性因素诱发。其病变主要是因为前足集中的局部应力负荷反复作用造成。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大部分跖痛症而言,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保守治疗无效,则可采取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恢复前足正常的应力分布。目的:探讨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应力性跖痛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跖痛症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应力性跖痛症患者65例,其中42例(63足)患者资料完整,得到随访,男8例(13足),女34例(50足);年龄39~78岁,平均56-3岁。单侧11例,双侧31例;病变于第2跖骨头下24例,第3跖骨头下ll例,第2、3跖骨头下同时累及7例。合并跖趾关节脱位12例,跽外翻畸形16例,跖间神经瘤5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9例(32足),B组23例(31足)。A组采用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B组采用Jacoby截骨术治疗,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症状、患者足底应力变化、足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手术前后疼痛缓解均有显著性差异,以Weil截骨组疼痛缓解更明显,但两组间疼痛缓解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趾跖骨头下应力峰值明显下降。Weil截骨组,手术前后立位时和足跟抬高时的病变跖骨头下应力分别下降35%和51%;Jacoby截骨组分别下降25%,n4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优,A组24足(占75%),B组22足(占71%);良,A组6足(占18.8%),B组5足(占16.1%);可,A组2足(占6.2%),B组4足(占12.9%)。A组优良率为93.8%,B组为87.1%。结论:对于应力性跖痛症患者,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确切的效果。但weil截骨术手术操作技巧要求更高,Jacoby截骨术对初学者更易掌握。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个体需求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2.
田向东  陈宇明  林顺福  王正义  黄沪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0):754-756,I000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开始我院采用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15例患者29侧病变。术前进行临床分型以判断挛缩组织范围;手术在组织腔室内操作,对挛缩组织行逐层切割松解;术后尽早行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了随访6~32个月,优良率100%。术后无伤口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等合并症。结论关节镜技术应用对软组织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韧带损伤早期诊治的重要性。方法:48例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3~52岁,平均29岁。其中踝关节外侧扭伤46例,内侧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3 h~2周,平均3.5 d。根据坎贝尔手术学分类标准:Ⅰ度损伤21例,Ⅱ度损伤18例,Ⅲ度损伤9例。48例患者均采用踝关节的固定制动治疗,支具固定27例,石膏固定12例,绷带绑缚9例。6周后拆除外固定。随访观察,对结果进行疗效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9年。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功能活动异常。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制定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2例,良5例,中等1例。结论:踝关节韧带损伤应该引起重视,力争做到早期诊断,并早期行踝关节固定制动,以免引起踝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阳散寒中药口服配合腓骨截骨手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在腓骨截骨手术后使用镇痛、消肿药物和膝关节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散寒中药口服,术后第2天开始用药,1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术后3周随访,比较2组JOA关节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术后3周治疗组步行疼痛、上下楼疼痛、肿胀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为阳虚寒凝的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腓骨截骨术后采用温阳散寒中药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尪痹制剂与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手工和在线检索尪痹制剂治疗KO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电子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依据纳入标准筛选合格研究并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组评分方法行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学质量评价,Revman软件实施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绘制倒置漏斗图等方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纳入4篇临床研究文献,全部研究均报道了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甾体抗炎药比较,尪痹制剂治疗OA有效率较高[OR=5.76,95%CI(2.43,13.65),Z=3.97,P0.0001],且不良反应率较低[OR=0.09,95%CI(0.03,0.25),P0.000001],但在改善关节疼痛方面,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3,95%CI(-0.36,0.11),P=0.29]。尪痹制剂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非甾体抗炎药组。结论基于目前证据,尪痹制剂可以有效治疗KOA,安全性较好,但鉴于较低的纳入研究质量以及本研究的局限性,目前证据尚难以得出较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7.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有效性。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共50例,采用放松手法+旋转手法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共30例,仅采用放松手法治疗,两组均为每周治疗2次,4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分值改善值为7.25±3.60,对照组为5.27±4.15,t=2.248,P=0.0274〈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眩晕分值改善值为2.23±1.30,对照组为1.30±1.01,t=3.3548,P=0.0012〈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旋转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为了提高疗效,在放松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旋转手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第二跖骨头骨软骨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跖骨头关节软骨和髓软骨内骨化障碍。对中晚期患者,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干预。而目前采用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利弊。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利用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患者19例(36足),男7例(14足),女12例(22足);年龄43-76岁,平均57.8岁。单侧2例,双侧17例;病变于第二跖趾关节16例,第三跖趾关节3例;合并躅外翻畸形13例,趾间神经瘤2例。负重位X线片参照Smillie分期:Ⅲ期1例,Ⅳ期11例,Ⅴ期7例。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跖趾关节背伸、跖屈角度。结果:随访时间最长5年,最短14个月,平均3.6年。术后患者跖趾关节处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10.6°±2.87°,跖屈18.3°±1.96°;术后:背伸32.9°±1.67°,跖屈36.7°±1.17°,术后与术前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优为90~100分,26足,占72.2%;良为80-89分,8足,占22.2%;可为70-79分,2足,占5.6%。优良率为94.4%。结论:对于年龄较大且处于Smillie分期晚期的跖骨头骨软骨病患者,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联合针刀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研究组(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联合针刀)与对照组(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外展、内收、上举、后伸、前屈度、肩袖撕裂再发生率。[结果]研究组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优于治疗前。[结论]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术后给予针刀治疗,可有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关节活动障碍及疼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临床跖间神经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